外國語學院(國際教育學院)

學院動態(tài)

學院動態(tài)

外國語學院關于“不忘立德樹人初心,提升課堂教學質量”的倡議

發(fā)布時間:2022.03.09閱讀次數:983次

尊敬的各位老師:


為進一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,落實教育部《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》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要求,聚焦課堂教學質量存在問題,深入推進“四個回歸”,落實學校第一次黨代會建設有影響、有特色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目標任務,切實提高人才培養(yǎng)能力和培養(yǎng)質量。響應學校號召,我院向全校教師發(fā)出“不忘立德樹人初心,提升課堂教學質量”的倡議:


一、牢記使命,做“四有”好老師。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,老師是第一身份,教書是第一工作,上課是第一責任。教師一方面要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(yǎng),一方面要拓寬視野、更新知識、刻苦鉆研業(yè)務、握信息化教學工具、運用數字化課程資源,努力成為政治過硬、業(yè)務精湛、學生敬愛的高素質教師。全體教師,要研究真問題,要學習新知識,做大先生,努力成為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實知識、有仁愛之心”的“四有”好老師,做學生 “錘煉品格、學習知識、創(chuàng)新思維、奉獻祖國”的引路人。拒絕平庸松懈、不思進取的現(xiàn)象。


二、潛心研究,做好教學準備。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教師的教學理念、風格、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。教師應廣泛搜集和及時更新教學資料,選用高質量的精品教材,深入研究教材;并在深入把握學生思想狀況、知識基礎、學習態(tài)度和學習習慣的基礎上,貫徹“以學生為中心,以產出為導向”的理念,潛心研究教學目標、過程和方法,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,推敲教學重點和難點,統(tǒng)籌教學內容,及時將學科新進展和自己的科研新成果融入教學內容,致力于打造具有高階性、創(chuàng)新性和挑戰(zhàn)度的課堂,增強課堂吸引力。杜絕教學課件內容多年不更新、簡單重復的現(xiàn)象。


三、心存敬畏,講好每一堂課。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,素質教育的主渠道,人才培養(yǎng)的主戰(zhàn)場。教師要牢記“課比天大”,心存敬畏。教師要嚴格教學紀律,執(zhí)行課表安排,提前到達上課地點,不遲到,不早退,不擅自調停課或請他人代課。課堂上要儀表端莊、精神飽滿,舉止文明,課堂講授要表述準確、重點難點突出,不照本(屏)宣科。要創(chuàng)新教學方法,大膽引入研究性、研討式等教學手段,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。要利用智慧化教室、網絡教學平臺、信息化教學工具等,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,做到課前預習、課中學習、課后復習,使傳道有術、授業(yè)有方、解惑有法,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,增強學生學習興趣,提高學生觀察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拒絕低階性、陳舊性和不用心的“水課”。


四、嚴格管控,保證教學秩序。教師要嚴格管控課堂秩序,嚴格考勤,要及時填寫學生考勤記錄本,將不到課學生情況反饋到學生學院。要對學生上課遲到、曠課、吃東西、玩手機和抄襲作業(yè)等不當行為敢于當場糾正和批評教育。要做到敢管敢嚴、真管真嚴,以硬約束倒逼學生自主學習。要將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,采用混合式教學、翻轉課堂,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,確保在停電等突發(fā)狀況下能正常教學。處理好手機與課堂教學的關系,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。杜絕“到課率低、抬頭率低”的現(xiàn)象。


五、注重交流,強化課后輔導。學生學習無邊界,課堂延伸無止境。教師應因材施教,增強互動,對學生德行與專業(yè)并重,采取集中與個別、提優(yōu)與補差、知識與方法、課內與課外、線上與線下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分類輔導,實現(xiàn)課堂教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,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全面提升。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所學知識,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,尤其是學習遇到困難的學生。拒絕課后無輔導、輔導不到位的現(xiàn)象。


六、以評促學,持續(xù)改進教學。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,加強教學信息收集,重視教學反饋,持續(xù)改進教學。要綜合應用筆試、口試、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,精心設計過程考核評價內容,加大過程考核評價成績比例,降低期末考核評價比例,全面考核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,以評輔教、以評促學,打造高效課堂。拒絕期末一次性考試定成績的情況。


老師們,新時代賦予我們“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”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,重大的責任需要落實到我們每一堂課的教學,每一項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去。我們要以飽滿的熱情、強烈的責任擔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,凝心聚力,迎難而上,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以實際行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,為促進我校建設有影響、有特色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貢獻智慧和力量!


外國語學院

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